Skip to content →

标签: 张爱玲

张爱玲谈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阅读全文 张爱玲谈上海人

留下一个回复

张爱玲百年诞辰:雅俗共存的小说,海派文学的高峰

100年前今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张公馆里,乳名煐煐,爱玲的名字是母亲送她上学报名时应急取的。她的父亲张志沂,母亲黄素琼(后改名为逸梵),姑姑张茂渊,祖父张佩纶,祖母李菊耦。祖父张佩纶是朝廷中的清流党,批评朝政,抨击大臣,名望极高。

阅读全文 张爱玲百年诞辰:雅俗共存的小说,海派文学的高峰

留下一个回复

新传奇与好神话——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叙事小说的文体特征

通过讲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张爱玲王安忆描绘出新旧上海不同的情韵风貌,以及上海市民真切细密的生活质地。张爱玲作品中具像化的人物和经验性的情节都表明她的创作一直受着传统小说的影响。王安忆刻意为读者展示出性格模糊的人物群像,追求小说的逻辑性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叛着传统小说的成规和构成要素。张爱玲王安忆从不同维度为读者构建了一道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上海景观。

阅读全文 新传奇与好神话——张爱玲王安忆上海叙事小说的文体特征

留下一个回复

上海女作家的N次转身

 闲情逸致、小资情调、寻愁觅恨———上海的风情蓄谋已久。一个没有相当数量中产阶层的社会是容纳不了上海风情的。上海风情的真正大面积流行是1995年以后的事。从那时候起,咖啡屋、西餐厅、酒吧突然增多,衣橱里有了专门的晚礼服,哪怕在寒冷的北方,夜*生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切是有预兆的。这一切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与一个叫张爱玲的女人有关。

阅读全文 上海女作家的N次转身

留下一个回复

张爱玲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出版

4月15日,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及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公共文化计划”合办的“张爱玲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峯塔》英文原著”新书发布会在香港大学举行。该小说是张爱玲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合集的上部(下部为The Book of Change《易经》,将于今年九月出版)。

阅读全文 张爱玲首部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出版

留下一个回复

长路漫漫:2009年的上海文学

我想应该用一句话来开场:2009年的上海文坛没有奇迹。2009年的海上文坛洋溢着怀旧的空气。新年的锣鼓,是在张爱玲《小团圆》的出版中敲响。中国图书排行榜文艺类排名中,《小团圆》的销售量牢牢端居榜首。而临近岁余年末,好像又是与张爱玲相关的消息,不经意间悄悄流走。

阅读全文 长路漫漫:2009年的上海文学

留下一个回复

怀旧与真实的老上海

上海的“怀旧热”其实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时间——从慢慢开始萌芽到发展成一个“热”,到目前它还在持续,还没有降温的迹象。这个“热”最早体现为文学领域中张爱玲的小说热,随后又扩散到对苏青那样的上海沦陷区作家的重新关注,她们的作品在校园和文学人口中悄悄地流行。

阅读全文 怀旧与真实的老上海

留下一个回复

海上花开 海上花落

引题: 张爱玲热的三度兴起,表明这位小资写作大家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新海派文学的暂时式微。无论是被研究还是被玩味,张爱玲始终是一口越淘越有的古井。

张爱玲可谓1940年代作家中最走红的一个,生前如此,身后亦如此。且不说海外如何,单是这几年大陆出版界的“张爱玲热”就足令其他作家望尘莫及。非

阅读全文 海上花开 海上花落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