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分类: 档案馆

拿什么拯救海派文化?

 周立波是红到发紫了,被媒体捧上了天,报纸上电视上,三天两头都是他的消息,且一篇一篇尽是捧赞恭维话,就连矫情有余肥水不外流的电视主持人都自甘让位于其身后。一下子,好象上海文艺界只有他一人是明星,只有他一人在演出、在拍戏、在出书、在忙碌、在摆高姿态、在展显腔调、在为上海争名气,大有此君一出,若大个上海滩万马齐喑之味。

阅读全文 拿什么拯救海派文化?

一个回复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海派”与“韩流”

提要:在21世纪初的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海派”和“韩流”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是它们所指涉的意义及其相关的话语资源却有相当大的差异。“海派 ”与“韩流”均经过了由文化他者的指认到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并自觉地进行文化主体形象的建构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海派”因从一开始就带有的贬义而给自己的主体性重建带来了麻烦,而“韩流”作为一个晚近的产物也很容易令人产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犹疑。

阅读全文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海派”与“韩流”

留下一个回复

上海:在文学和俗话的风口浪尖上起舞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上海这座开埠半个世纪的商业城市,突然间成了一个文化巨人。当时我国文学的主流媒体,《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落户上海。上海出版的文学期刊,占全国文学期刊总数的83.3%;发表的小说作品占全国的61.1%

阅读全文 上海:在文学和俗话的风口浪尖上起舞

留下一个回复

解读苏青

苏青是乐观的,在《归宿》一文中她预留下这样一段心语:

  我幻想三十年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而我却归黄土……总有我的葬身之地吧。我将来墓碑上大书“文人苏青之墓”,因为我的文章虽然不好,但我的确是写它的,已经写了不少,而且还在继续地写下去,预备把它当作终身职业,怎么不可以标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呢?

阅读全文 解读苏青

留下一个回复

海派文学研究综述

“海派文学”的出现本身是一个异类,正如鲁迅先生所论述的,以作家身处的地域来讨论文学的品格,显然是不会全面的,也不可能公正。加之这一名称始自“京海”论争之中,其文学现象从历时性上并没有明确的起点,在共时性上除了20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研究综述

留下一个回复

清晰显现的海派文学一叶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城市的存在,以及它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也成为现代派艺术作品的焦点和审美中心,而现代派文学也基本被目为都市文学,被认为最充分地体现了城市对文学的影响。

阅读全文 清晰显现的海派文学一叶

留下一个回复

海派文化在与世博互动中如何双赢

从世博会对我国、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来看,必将有强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也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强大力量。据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期184天,预计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乃至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都将十分明显,而更重要的精神文化收益,更不可估量。

阅读全文 海派文化在与世博互动中如何双赢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