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分类: 海派档案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即便对资深的海派文化研究者来说,要真正完成关于海派文化的定义,也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可以肯定的是,海派文化并非一个纯粹限定于历史语境即可完成的研究与评论,有时候,相关研究与评论似乎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而这些又会对学术研究所奉行的某些基本原则与常规方法形成不大不小的挑战。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留下一个回复

流动与沉浮:海派文学七十年

“海派”一词起源于现代历史上的一次争论,但参与争论者都没有想到,在他们身后,这个词有了它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文学与文化史内涵,更成为新千年之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的正面表达。但与其他重要程度相似的名词相比,海派的定义至今仍不明确,包括它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它是一个概念,怎么定义这个概念所依托的理论结构?如果它是一种风格,怎么描述它的美学特性与影响?

阅读全文 流动与沉浮:海派文学七十年

留下一个回复

被文学史遗忘的作家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些作家和作品被我们的现代文学史有意或无意地遗漏了。他们曾经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是由于作品风格与建国后的主流文艺样式不符,因而遭到文学史家的摈弃,于是也就远离于后代读者的视野。

阅读全文 被文学史遗忘的作家

留下一个回复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展现以文化为中心的交际圈

20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形成了一支印人群体——海派篆刻家群。海派篆刻家阵容浩大,风格绚丽多姿,使得该群体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沿,在全国篆刻界享有“半壁江山”的美誉,其中涌现出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等一批光耀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的巨匠。

阅读全文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展现以文化为中心的交际圈

留下一个回复

工人题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由长篇小说《工人》三部曲说开去

管新生、管燕草父女联袂创作《工人》三部曲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我真心实意地希望上海工人作家能够写出描写工人生活的书,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

阅读全文 工人题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由长篇小说《工人》三部曲说开去

留下一个回复

《繁花》描写上海生活 展现海派文学新样式

沪语写作是《繁花》被讨论非常多的部分,尽管金宇澄通过多次修订已经让非江浙人也能读得懂这部小说,但是吴方言的风格和韵味在小说现在的版本中依然处处可寻。上述的段落来自小说第九章“文革”期间书中人物的一段对话,阿飞、瘪三、事体……都是上海话或吴语中使用的语言。

阅读全文 《繁花》描写上海生活 展现海派文学新样式

留下一个回复

程乃珊:在写作和现实中重建“老克勒” 传统

 上海市作协会员简平曾这样评价程乃珊的《上海探戈》她是老克勒的后代,却对小市民也十分关注。“老克勒和小市民是构成上海最为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他们的追求和奋斗,他们的生存和变迁,足以阐释一部上海史。”

阅读全文 程乃珊:在写作和现实中重建“老克勒” 传统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