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形成了一支印人群体——海派篆刻家群。海派篆刻家阵容浩大,风格绚丽多姿,使得该群体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沿,在全国篆刻界享有“半壁江山”的美誉,其中涌现出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等一批光耀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的巨匠。
阅读全文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展现以文化为中心的交际圈
留下一个回复20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形成了一支印人群体——海派篆刻家群。海派篆刻家阵容浩大,风格绚丽多姿,使得该群体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沿,在全国篆刻界享有“半壁江山”的美誉,其中涌现出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等一批光耀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史的巨匠。
阅读全文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展现以文化为中心的交际圈
留下一个回复整整七十年前,上海“孤岛”时期,上海老牌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出版了一本叫《永安》的杂志。以公司的名字命名杂志的名称,这事有先例,192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画报就叫《良友》,还有北新书局出版《北新》杂志,泰东书局出版《泰东》等等。与其他经济实体不同的是,永安公司不是文化公司而是典型的商业公司,出版杂志不那么对口。但是永安公司办杂志的作法一点也不外行,他们明智地没有把《永安》定位成公司的广告牌,而是以办常规文化杂志的宗旨来办《永安》。
留下一个回复上海本就没什么文化。开埠不过一百多年,能积累多深的底蕴?上世纪初,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各种文化载体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都往上海涌,京剧、越剧、话剧、歌剧、报纸、电影,还有舞蹈,各种文化艺术汇聚在一起,这才有了“海派文化”的说法。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