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岁月已远 心却很近——恢复高考见证者谈影片《高考·1977》

由江海洋执导、以1977年中国全面恢复高考为背景、重现一代人青春记忆的献礼片《高考·1977》今天在北京举行盛大献映,并于4月3日在全国正式公映。

《高考·1977》讲述了恢复高考对一群在黑龙江农场插队知青产生的巨大影响。面对爱情、友情、亲情等种种选择与煎熬,他们在立志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坚持,不仅感动了银幕上的片中人,也打动了银幕下的观者。日前记者特意采访了当年参加高考的几位“见证者”,虽然已过去30余年,那段共同的岁月对他们来说已经渐远;然而,因为影片唤回的记忆,他们的心,反倒贴得更近了。

怀着幸福心情迎考受访者:王小鹰(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对作家王小鹰来说,《高考·1977》有两场戏让她深深感动:一场露天电影和一场扛包较量。广场上放着露天电影,画面上显示着邓小平“出山”的消息,在场的知青兴奋得高声呼喊,正当大家起劲时,突然,银幕黑了,因为没电了。为了能够供上电看到邓小平的身影,知青们争先恐后地硬是用蛮力蹬动了发电机。

扛包较量——谁能扛动300多斤的包袱走过划定的界限,谁就有机会拿到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家里成分不好、几度想要自杀的矮个小根宝毅然决定为前途搏一回,而结果正如大家猜想的一样,即便他颤颤巍巍地耗尽全身的力气也未能到达终点,但他还是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和打心底里的认同。

王小鹰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早在1966年时她就曾满怀希望准备高考,甚至连志愿也填好了,无奈浩劫来临……11年后,“第一天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没跟任何人商量,立马就去报了名。”王小鹰告诉记者,当时她已经从农场调到了机电设计院做描图工,算是拥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很多人劝她不要去读书,但她丝毫不肯动摇,并争先转告身边人恢复高考的消息。而当年,除了她,她丈夫、妹妹和小叔子也参加了高考。

王小鹰说,她是怀着幸福的心情去迎接考试的。当时,复习资料全靠手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了一套数理化复习资料,十分紧俏。王小鹰家好不容易弄到一套,全家人你抄我写,共同迎考。一次晚上点着蜡烛复习时,竟然因为太投入而烧焦了头发。现在,那些“珍贵”的复习资料依然完好地保留着。

是一场命运的狂奔受访者:赵丽宏(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一大帮知青满心欢喜地坐着拖拉机奔赴火车站前去高考,半道上,拖拉机出毛病熄火了,眼看着赶不上通向考场的火车,知青们拼命地奔跑,越过一重重山岭,有人摔倒又爬起,这是一场命运的狂奔……”作家赵丽宏对影片中这一情节“特别有共鸣”。作为这场考试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崇明的一所中学参加考试的,那个学校很简陋,课桌破旧不堪。在考试还没正式前,他已经从桌子的裂缝间看到了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目——“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所以试卷发下来后,他不慌不忙地把前面的试题做完,看也没看作文题目便拿出稿纸按照事先的思路,洋洋洒洒写了两三千字后交卷。考试结束后,听旁边同学们的议论才发现出错了,原来自己从裂缝里看到的只是作文的主题,还有一个副题“记优秀人物二三事”却没看到。“那完蛋了!”赵丽宏当时懵了,心想这回肯定是考不上了,之后的几场考试也就随便应付,但成绩出来,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作文竟然得了高分,原来他当时作文的内容写的是渔民捕鱼遇风浪的故事,里面有人物有事件,并没有脱题。

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受访者:王晓玉(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终身教授)电影唤回了那一段历史的回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陈琼几乎要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父亲断绝关系时却说出一句:“妈妈临死前让我告诉你,如果有来生,她还要跟你过一辈子。”这是片中令王晓玉最感动的一句台词。她说,虽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大学生,但对那代人“在冰天雪地中爬向黎明的冲劲”还是能感同身受的:“千军万马赶赴考场,最终能如愿踏入大学校门的并不在多数,高考消息对他们来说就像是黑屋子里的一线光明,而事实证明,抓住了这线光明的人,往后的岁月多数也比同龄人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

分类目录 文坛动态

发表您的见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