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申江笔谈 正文

感叹施蛰存的素心

王石川 |
1813
Avatar photo
王石川

笔名石城客,安徽人,现居南京,媒体评论员。中文学士、法学学士。2005年6月初涉评论,立足于“公民发言、草根立场”。

  2013年11月19日,是现代文学大师、“新感觉派”代表施蛰存先生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施蛰存享年99岁,虽早负盛名,但谦抑低调,自称一介寒儒。有评论家认为施蛰存“推崇庄子文选,确实修成了庄子式的淡泊”,绝非夸张。施先生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地位,无需我辈置喙,在当下语境中重温他“心若幽兰、静如止水”的大家风范,不免感慨。
  
  施蛰存的学生陈文华曾回忆施先生淡泊名利的一件事。1993年,施蛰存被授予“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在颁奖大会上,先生说:“奖励,奖励,‘奖’的目的就是‘励’,我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不需要鼓励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奖应该授予年轻人。”这一发言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按照庸俗的观点,施蛰存有点不识抬举,但仔细一品味,倍觉施先生言辞之剀切、襟怀之旷达。
  
  和施蛰存有过多次交往的作家李辉感叹,像施蛰存这样的文人,“难得的是做人的态度,是对所喜爱的事业的执著,是文人传统中至为珍贵的淡泊名利。”李辉还谈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施蛰存有一次在给他的信中称:“近来关于我的文章常见,昨天《文汇报》增刊,又见了一篇这一类文章,我都有点‘受宠若惊’,甚至不是‘若’惊,而是‘大’惊。”换作一般人,碰到关于自己的文章常见,欣喜还来不及,岂会受宠若惊,更不要说大惊了。由此可见,施蛰存确如李辉所称,“这是一个真正悟透了一切的老人。这是一个思想永远不老的智者”。
  
  坊间有“南施北钱”一说,南施即施蛰存、北钱指钱钟书。两人有诸多共性,比如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再比如集多家(作家、翻译家等等)于一身,除此之外,两人皆有风骨。当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名噪一时,很多人以成为“东方之子”为荣耀,而钱钟书一再拒邀。曾有香港记者写文赞美钱钟书,钱钟书回曰,“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又曾有学校打算为钱父钱基博办百年诞辰纪念会,孰料被钱钟书表示不愿意“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这就是学人狂傲中的坚守。
  
  相反,一些学人对名利有狂热的追求,对权力有入骨的向往。诚然,要求所有的学人像施蛰存、钱钟书一样有学问、有底线,并不现实,但是做不到他们的高度,不等于就主动放弃下限。现在,我们时常能够看到报章上有些半拉子学人自吹自擂,甚至请人捉刀吹捧自己,还有人在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上,面对各种夸张的吹捧,照单全收。岂可怪也欤?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也好,搞其他艺术也罢,多一些纯洁的心地,修炼为一名素心人,绝不是坏事。(原载于新民晚报)

       

版权声明:
1.原创文章(含图),即海派文学网原创作品或者特邀作者所作,此类文章本站拥有发表权,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自于海派文学网并附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
2.转载文章(含图),即来源于他方的作品,此类文章本站都注明原发表地和原作者名称,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为文学研究。第三方如要转载,请附原发表地及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发表地或原作者联系。
3.海派文学网为研究性公益网站,非为赢利目的。如果您对本站的转载与引用有任何建议与意见,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作出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