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即便对资深的海派文化研究者来说,要真正完成关于海派文化的定义,也不是件轻而易举之事。可以肯定的是,海派文化并非一个纯粹限定于历史语境即可完成的研究与评论,有时候,相关研究与评论似乎还需要一定的想象,而这些又会对学术研究所奉行的某些基本原则与常规方法形成不大不小的挑战。
  

阅读全文 海派文学及海派文化三题

留下一个回复

大江南视角下的上海:江南文化基因涵养城市气质

大江南视角下的上海:江南文化基因涵养城市气质 研究江南文化,势必要清楚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我们不妨用“基因”一词来描述江南文化的某些本质和核心,它既可以是文化心态层面上的,也可以是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它是“江南”之所以区别于“非江南”…

阅读全文 大江南视角下的上海:江南文化基因涵养城市气质

留下一个回复

萧红、白薇、丁玲、苏青:那些逃婚的文坛“娜拉”后来怎样了?

01    鲁迅在他的《伤逝》中写过一个悲伤的故事,一对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自由恋爱,不顾家庭的阻拦,生活在一起。他们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涓生忙忙碌碌为衣食谋,子君每日里生炉子、煮饭,成了个寻常家庭主妇。没几个爱理想…

阅读全文 萧红、白薇、丁玲、苏青:那些逃婚的文坛“娜拉”后来怎样了?

留下一个回复

张爱玲谈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阅读全文 张爱玲谈上海人

留下一个回复

在海派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传统之间

1990年代中期,王德威将王安忆命名为海派作家传人,这一命名至今天仍构成为王安忆身上最显眼的标识。但是,王安忆对此命名一直持果决的否定态度,大概这一命名确实给她带去了较大困扰。因居住地风靡一时的海派文学的魅力,王安忆的创作固然不能不受海派文学传统影响,她却同时比较自觉地承袭了“五四”文学传统,并在继承中开拓新的路径。

阅读全文 在海派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传统之间

留下一个回复

重访“海派文学”

李今著《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一书自2000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好评。有评论认为,此书体现了作者“言必有据”的严谨学风,必将成为海派小说研究的“一个必然的起点”。(黄忠来、杨迎平:《评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近20年过去了,该书已经成为海派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必读书,也成为了供诸多研究者参考并与之进行学术对话的对象。

阅读全文 重访“海派文学”

留下一个回复

张爱玲百年诞辰:雅俗共存的小说,海派文学的高峰

100年前今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张公馆里,乳名煐煐,爱玲的名字是母亲送她上学报名时应急取的。她的父亲张志沂,母亲黄素琼(后改名为逸梵),姑姑张茂渊,祖父张佩纶,祖母李菊耦。祖父张佩纶是朝廷中的清流党,批评朝政,抨击大臣,名望极高。

阅读全文 张爱玲百年诞辰:雅俗共存的小说,海派文学的高峰

留下一个回复

过去一年的中短篇小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文学是人学,钱谷融先生的这句话是理解文学书写的总钥匙。2019于上海作家而言,是小说创作版图中较为丰硕多样的一年。孙顒、唐颖、朱大可等五零后作家持续推出中篇佳作,小白、姚鄂梅、禹风、薛舒等六零和七零后作家展现出“喷涌”强劲的创作势头,周嘉宁、王占黑、王苏辛、王侃瑜等一批八零和九零后作家显出日益成熟和锐不可当的创作态势。

阅读全文 过去一年的中短篇小说,上海作家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