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室 正文

十年磨一剑的隆盛庄甲骨文研究人王志鸣

郝秀琴 |
Avatar photo
郝秀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理事。南国漂泊派女作家。

  研究甲骨文,王志鸣是隆盛庄的第一人。乃至丰镇、乌兰察布市对甲骨文的研究者也是寥寥无几。他来自民间,全凭兴趣和对甲骨文的热爱,在甲骨文的文字里孤独地行走了十年。当我见到这位高龄76岁的老人时,简直不敢想象,一个连高中还没有念完的他,竟然痴迷研究甲骨文十年。而且还书写了两部沉甸甸的作品。十年,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十年,他在家中那块方寸之地,守着徐舒中赠送的两本《甲骨文字典》,把自己所有的激情和灵感,以至心身都投进了甲骨文之中,和这些文字朝夕相处,对话、交流、切磋、正论,从汉字的起源来重新认识汉字,给许多没有注释的或者错释的甲骨文重新补释。许多年来,这些文字也成了他的精神追求和依托,让他的生命里产生了更多的热情和信心。

jiaguwen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起源于殷商时期,是中国最早有系统的书写汉字。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难以看懂的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者“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2005年,王志鸣先生开始自学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 ,容庚主编的《金文编》,这两部著作为国家级最完备,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也是古汉语专业的必学科目,王志鸣用了十年时间,系统深入地做了学习和研究。
  
  说起甲骨文的研究进展,王志鸣说,自己天天要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这些文字里,时间越久,越来越感觉得甲骨文字的深奥、神秘、神奇、甚至有点诡异。让他越来越执迷不舍。恨不得把每个甲骨文字都领悟透彻。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共收了4078个字,重复1198字,前人释 出1117字,剩余1763字未作释。王志鸣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在《甲骨文补释》中又释读1322字,其中包括前辈错释之字84字。在《金文补释》中,王志鸣对金文未释或错释之字,补释了407字。《甲骨文补释》《金文补释》合作一册共686页,248700字。王志鸣通过十年艰苦细微的研究发现了甲骨文的基本规律和应该注意的十项事宜。以口代言法,是甲、金释读的基本规律;组字以偏旁部首部件为主,象形为辅;切忌“望形生义”;40种特殊符号的释读,并解决与其组合的相关字的补释;字的释读必须以卜辞内容为依据,进行严格考证;破解了多年未发现的秘密;金文释读对重大史实的补充和修正;甲骨文释读是金文释读的基础和依据;全面地、细微地重新整理甲、金文已释之字,是当前必作之事,否则研究和补充史实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说到甲骨文,王志鸣老先生就给我讲起北京城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故事。1899年的秋天,年过半百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京城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铺将药抓回来,王懿荣无意中发现龙骨上有许多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字体非籀非篆。为一探究竟,他专门派人去达仁堂药铺购回全部龙骨。时过不久,王懿荣已收龙骨1500余片。他对龙骨进行反复推敲、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纹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古老文字。


  
  王志鸣讲完王懿荣的故事接着又讲刘鹗,他说王懿荣是第一个认识到甲骨文学术价值的人,刘鹗是第一个对这些完全不为人知的古文字进行整理、出版的人。大名鼎鼎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著作。说到《铁云藏龟》王志鸣的话题又从刘鹗讲到史学家罗振玉,讲到河南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河边上一个叫小屯的村落。1889年,甲骨文在安阳小屯村被罗振玉发现。随之,许多史学家,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开始了对甲骨文真正的释读破解。
  
  王志鸣讲了甲骨文被发现的完整过程。在他的描述下,一幅幅商代历史画面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甲骨文的研究,也提醒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不要忘记我们的先祖曾经创造的辉煌。甲骨文的发现,让所有中国人对于商殷时代,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多年来,王志鸣通过学习研究,深深感到甲骨文在中国文字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领略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甲骨文是世界文明古国唯一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应该把学习甲骨文当作古文字研究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她是中国汉字的源头。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全部隐藏在这个瑰丽的文化宝库里。等待着后人去挖掘、研究、运用。
  
  王志鸣纵览当今文物考古界的动态,他感觉到,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考释甲骨文的方法多以“望形生义”,像儿童“看图识字”式的学习方法。代代延续,实在令人着急。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生前对甲骨文考释造诣很深,他在《文字源流》一书中,大声疾呼:“不能望形生义”。多数释家却不在意。因为既省时又省劲,又可取得“近期效益”,“望文生义”成了唯一的万能工具。美其名曰:“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成了“看图识字”。造出许多奇谈怪论。只能是无中生有。
  
  王志鸣先生,一再强调,释字必须有根有据,有来龙去脉。不能脱离字形偏旁部首,而一味地“望形生义”、《看图识字》,那太简单了一些。这样所谓研究,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人?王志鸣先生在这两本书里,重点介绍总结了甲骨文、金文近百例特殊字形的释读方法和组合规律从而解决了一大批困惑多年的大难题。
  
  王志鸣先生年逾古稀,半路出家。他难以割舍对甲骨文的研究和热爱,即使在身体欠佳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执着追求是常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经历,难得的机遇,无为的心态,造就了他对甲骨文这门学科的独特感悟。他对这些文字爱不释手。坚持十年埋头苦干,整理撰写了自己的学习心得,点点滴滴,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愿意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关心和热爱研究甲骨文的所有学者。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甲骨文研究者的理解和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甲骨文研究更上一层楼。


  
  王志鸣年轻时候在隆盛庄南完小学任教,一直担任音乐、美术老师。在学校教书七年,1966年调到丰镇电影院、公安局、司法局、党校工作,他一生工作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如今虽然退休在家,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在隆盛庄,甚至整个丰镇市,研究甲骨文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冷门的无人过问的研究,也是一种不被任何人理解的研究,但王志鸣就是在这条孤独的路上,完成了两部书的创作,当我看到摆在他案头那两本装订整齐的手抄本《甲骨文补释》和《金文补释》时,不禁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他是怎样一个字一个字用小楷毛笔抄写出来的呢?许多象形文字都是一笔一划地工工整整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启示他去完成这样浩大的文字工程呢?
  
  王志鸣先生多才多艺,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时,还潜心学习书法和篆刻,丰镇市书法界人士经常到家里向他请教篆刻方面的知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王志鸣就是凭这样一股力量,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止水孤鱼写于2016年11月7日

版权声明:
1.原创文章(含图),即海派文学网原创作品或者特邀作者所作,此类文章本站拥有发表权,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自于海派文学网并附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
2.转载文章(含图),即来源于他方的作品,此类文章本站都注明原发表地和原作者名称,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为文学研究。第三方如要转载,请附原发表地及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发表地或原作者联系。
3.海派文学网为研究性公益网站,非为赢利目的。如果您对本站的转载与引用有任何建议与意见,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作出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