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上来风 正文

一部值得重刊的长篇小说

李存光 |
Avatar photo
李存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系主任。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韩国启明大学中国学系客座教授。兼任黎明大学巴金研究所顾问,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谈无名氏《荒漠里的人》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一部作者署名“卜宁”的长篇小说《荒漠里的人》,在贵阳《中央日报》副刊《前路》连载(编辑是卜宁的二哥卜少夫),正文载148期,计五章三十六节。小说主人公为韩国流亡革命军人金耀东,描写1929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人公逃亡到黑龙江西北部外兴安岭隐居狩猎的故事。《荒漠里的人》 连载时,卜宁即无名氏因《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小说的畅销,已是国统区遐迩闻名的作家,但这部在贵阳连载的小说却未引起读者和论者的注意,此后也没有人再去翻阅介绍它。70年来,这部小说一直湮没无闻,许多论者在提到它时,或语焉不详,或张冠李戴,以致《荒漠里的人》 成为了一部扑朔迷离的作品。
  
  《荒漠里的人》是作者1940年代初计划写作的表现韩国革命史和一个韩国革命者一生奋斗史的八部长卷《亚细亚的狂人》第五部。作者194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龙窟》中所收短篇小说《伽倻》、《狩》、《奔流》,分别摘自《荒漠里的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另一篇《抒情》未在报上刊载,但应是第六章的片段。作者1945年开始写作的《无名书初稿》,原计划写七卷,其中第四卷拟题为《荒漠里的人》,但是作者没有写这一卷,并放弃了以《荒漠里的人》作书名,而将此卷的有关材料和内容纳入了原计划的第五卷《死的岩层》(改为第四卷并以此为书名)。因此,已完成的六卷《无名书》中不存在《荒漠里的人》这一卷。
  
  经过笔者考察,报载《荒漠里的人》的情节,由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叙事重点构成。前半部写金耀东为求得生存,一方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历尽艰险与大自然顽强搏斗,一方面欣赏大自然的壮丽美好并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恩惠。后半部写金耀东为复国雪耻,组织鄂伦春人、索伦人开展抗日游击战,与有深仇大恨的日本入侵者殊死抗争。后半部的叙事内容虽然在第三章中已经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然而由于缺乏现实依据,这半部作品并没有写成。因此,作为两个叙事重点的《荒漠里的人》只完成一半,留下了遗憾,但已发表部分(上半部)通过对大兴安岭自然环境的反复渲染,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所具备的生存本领的具体描绘,凸现出韩国流亡者金耀东性格的顽强执着,和内心世界的痛苦、孤独、压抑,以及为求生存克服心灵矛盾的挣扎、坚持、奋斗,刻画出一个生命力顽强的硬汉子形象。除外,其他的重要人物如哈拉苏“三巨头”———张连长、姚百户长和“福丰恒”杂货店田老板,金耀东的猎户朋友盛伦和另一位猎户朋友、韩国人姜载河,“鄂伦春野人酋长”蛮加布,流亡中国的沙俄部下莫梧奇夫妇,韩国女子叶莲娜等,虽着墨不多,但个性还是鲜明的。连载的五章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其雄阔的气势、深邃的思索、多彩的描写、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作者的独到思考和艺术才华,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具备独立存在的审美形态,完全可以称作一部情节基本完整的长篇小说。
  
  湮没七十年的《荒漠里的人》现在已经找到了,但原报至今仍难寻觅,阅者即便看到也因多处文字模糊而难以卒读,卒读既难遑论解读论析、考察研究?因此需要经过文字校勘和文本整理予以重刊,使之以清晰的面貌面对世人,供读者阅读品味,论者研究探析,同时保留一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献。
  
  《荒漠里的人》无疑是无名氏小说园圃中一枝早绽的奇葩。就文本意义上看,整理重刊《荒漠里的人》 有助于重新审视无名氏1940年代的有关韩国人的全部小说。在既有的无名氏研究中,论者的关注更多在《无名书》,由于写韩国人的作品都写于《无名书》之前,即“前期”,比较零散,独立成篇的也大多为“断片”,因而未得到更多的重视和系统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论者对从《荒漠里的人》 中撷取部分章节另加题目单独发表的 《伽倻》、《狩》、《奔流》、《抒情》等短篇,虽注意到其系列性,但多作为单篇作品作“爱情悲剧”、“思乡情绪”、“与动物的感情”等碎片式的解读。《荒漠里的人》的重新披露,能使论者以更宽阔的视野从全书的格局中对这几篇作品予以重新解读。
  
  《荒漠里的人》是连接无名氏早期“习作”和《无名书》写作的一座桥梁,它不仅直接启发诱导了《无名书》的写作,并已经呈现出后来的《无名书》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诸如论者指出的融诗歌、散文、小说为一体的的艺术形式,巨大的浪漫情怀和奇绝的艺术想象,独树一帜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典型的现代派手法和意象,堆砌着激情且极尽铺陈之能事的文字等等。这部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知识的丰富、视域的开阔、想象的丰赡。不论比喻的巧妙、夸张的奇特,还是辞采的华丽、语句的酣畅、用字的独特,都别具一格。作者描绘大兴安岭自然山川那雄阔奇峻、有气势有特色的壮丽景象,令人称奇叫绝。外兴安岭的森林、花草、动物、河流、湖泊、沟壑,春夏秋冬的四时不同,阴晴雨雪的景象变迁,白天黑夜的时光流转,猎野雉、麅子、麋鹿、水獭的不同方式和细节,一切都栩栩如生、纤细毕露地囊括在他笔下。作者在描写一个场面、一种情景、一个氛围、一种景象时,用放大镜看其轮廓,用显微镜观其细微,用听诊器听其声音,用X光照其内蕴。作者谙熟汉语,好用古奥生僻字、异体字,常自组新词,又不时加入西方名词典故轶事,中外结合,古今融通。在修辞手法上,比喻、夸张、比拟、象征、排比、对偶、反复、借代、迭音、叠字……无所不用其极。更突出的是大量“通感”的运用,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沟通,使之相互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以色比味,以听代视,眼耳口鼻看闻尝嗅互通。这些手法,活泼新奇,妙不可言,也有的略显牵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也有的给人冗赘之感。不论所长还是所短,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不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在现代文学艺术探索史上留下了深重的痕迹,都值得当今和以后的汉语写作者以为镜鉴。
  
  无名氏表现韩国和韩国人的小说,不仅数量的丰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堪称首位,论作品立意的深远、构思的宏大、追求的执着、感情的投入,亦无人能与之争锋。《荒漠里的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和唯一一部以在华韩国人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也是绝无仅有的一部以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文学史的价值不容忽视。整理重刊《荒漠里的人》不但是无名氏研究的需要,也是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需要。这部小说的发掘,使一部湮没多年的现代长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为1940年代前期的小说收获增加了一部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蕴含生命哲理的作品。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李存光

       

版权声明:
1.原创文章(含图),即海派文学网原创作品或者特邀作者所作,此类文章本站拥有发表权,如要转载请注明:转自于海派文学网并附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站联系。
2.转载文章(含图),即来源于他方的作品,此类文章本站都注明原发表地和原作者名称,转载并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为文学研究。第三方如要转载,请附原发表地及原作者信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发表地或原作者联系。
3.海派文学网为研究性公益网站,非为赢利目的。如果您对本站的转载与引用有任何建议与意见,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作出适当处理。